芦笋播种及播种后管理中国种植技术网发布时间:2006-6-2012:08:04减小字体增大字体一、播种时间为利用最长的生长季节,在春季尽可能早播种。播种时间应在地温达18—20℃,霜期过后。地温越高,甚至达到32℃,出芽越快。在生长季节播种过晚可导致母株较小。因此如果在生长季节播种过晚,则尽可能采用各种的方法来促使植株迅速地、不间断地生长。二、苗间距和育苗床的构造植株间距为5— 7 厘米可获得最好的芦笋母株,间距过小会降低母株产量,过大则浪费土地。种子播于约2 厘米深的土穴中,若常年有杂草或每年杂草浓度过高的土地不能使用。土质越细腻越有利于培育芦笋母株,因为易于中耕和母株移栽。苗床构造大多取决于种植者个人及其应用的器具。一般采用的苗床中心的间距为75 厘米,每个苗床上播种一行,该类型苗床适合密植,从而每亩能提供最大数量的植株数。这种苗床可沟灌, 母株成熟时或进入休眠期时易于挖掘。三、施肥和灌溉用于培养芦笋母株的土壤要肥沃,物质条件好。需追加的肥料包括氮、磷、钾以及土壤中一些不足的营养物质。播种前每公顷土地需施氮、磷、钾肥为16,20,20 公斤,用于幼苗第一个月的生长。随后每月每公顷施用40— 50 公斤氮肥可保证苗子以最大速率生长。灌溉方法因人而异,用水量由土壤类型和构造决定,频繁而快速灌溉可保持土壤湿润,但是在芦笋母株的整个生长季节不可过于潮湿。一般要求施肥后灌溉有利于植株吸收并利用养分。芦笋成熟后非常耐盐,芦笋幼苗耐盐性稍差,因此在幼苗生长早期应减少盐的积累。怎样防治芦笋常见病害一、芦笋立枯病。①症状。芦笋立枯病又称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初见田内个别植株变黄萎蔫,病情扩展后全株枯死。嫩茎染病,叶和茎变褐色或纵裂,病株地下茎和根部可现褐色病斑,后期病部腐烂,产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幼笋染病,茎细小或无法出土。②病原及传播途径。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芦笋专化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经伤口侵入,危害茎部和根系,发病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浸染,生产中土壤过湿易发病。③防治分法。(1)育苗地不宜连作,实行3-4 年轮作。( 2)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芦笋专用肥,注意防止烧根或沤根。( 3)加强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土壤湿度,防止湿气滞留。(4)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36%甲基硫菌灵600 倍液,或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或 1∶ 1∶160 倍式波尔多液,或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