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时间如一列驶入隧道的客车,不管路有多长,总会带着新奇,带着愿望走出灯光区,走向目的地。距离最后一次亲临电影院,感受宽荧幕带来的那份震撼效果的观影时间已有十个年头了。 当医疗集团党办于 11 月 3 号将一张弘扬正气崇德尚法的电影票发给院周会成员的时侯,我带着对燃灯者的敬重与崇拜,带着对十九大精神的贯彻与领悟,于晚上七点钟走进新天地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纪实电影《邹碧华》。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一个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一个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的好公仆,也想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医生肩上所要挑起的重任。 这部电影以邹碧华同志的家人及同事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名优秀法官,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法制建设,推动司法改革,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的感人故事。 邹碧华同志生前是一面镜子,死后是一杆旗帜,他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诚。面对上海一户居民着火案,在物业公司无责法院无错的判决后,他又亲自上门盘问起火原因,安慰聋哑受害人霍玉田,从消防设施因何无水,到地铁公司为了检修关闭水道,再到电力部门对老化电线的不作为,他让随行走访的办案人员把与此案相关的三家单位负责人都请到法院,还了受害者一个公道。 邹碧华同志说得好,我们要崇德尚法,慎思明辩,我们办的每一个案子要经得起社会这杆秤,我们每年经手的官司案件上万份,数量很大,而每个家庭也许一辈子就打一次官司,假如因为我们的失职造成了冤假错案,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辈子的事。对比自己,其实,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也和法官判的每一起案件性质一样吗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需要身心救治的病患,假如因为我们的工作作风不严谨,技术水平不过硬而造成了误诊误治,那毁掉的不单单是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而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在庆祝康达生日的那一天,邹碧华同志借蛋糕之形状做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蛋糕就像司法改革道路上的一个碉堡,司法改革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唯有人才竞争,优胜劣汰,建立考核遴选制度,才能使中国的法制走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了做到公平公正,他和同事们走进上海最大的计算机机房,抽样取证,分级归类,用信息化手段作为案件的权重系数,把推断体系编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考核标准,做到人人满意。 任何有价值的成果都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任何一种纠错精神都是值得推崇的,影片中播放的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