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研究方案课题的提出人们常说:“小合作有小成功,大合作有大成功。”合作是走向成功之门的钥匙。合作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群体之间的情感相互活动的过程。它能充分发挥民主,吸引学生参与,激发思维火花,开启智慧之门,给学生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合作交流”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开放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既要发挥个体的积极主动性,乂要群策群力,发扬合作精神,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为学生终生学习,步入社会奠定基础的举措。我校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激趣一一自学一一合作交流一一点拨一一练习一一小结)中,“合作交流”作为课堂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环节有机结合,连接着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点拨”。因此,我们确定了以“培养小学生合作交流能力”为目标的课题研究。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对学生: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动机,培养学生“说”和“做”的勇气,使学生能够有目的地“说”和“做”,形成一定的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从而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命活力,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丰实。对教师: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策略、方法、途径,提高教师设计、组织教学的能力,努力形成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引导学生合作交流的课堂教学艺术。从而有效地改变语文课高耗低效的局面。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完成合作交流的准备;2、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求;3、合作交流的形式;4、合作交流的教学策略和途径。四、课题研究方法主要釆用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和定期评估法。五、课题研究阶段、工作重点及预期成果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工作要点:(1)学习总课题方案,撰写本课题方案。(2)确定参研教师,成立子课题组,明确分工。(3)对参研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实践操作培训。2、预期成果:(1)拟订本课题方案。(2)建立参研教师工作制度。(3)完成第一次调查问卷的拟制,实施调查,完成调查分析。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工作要点:(1)实施研究方案并适时修改和调整;依据方案设计教学,展开集体备课、听评课活动。(2)收集个案材料,并及时向总课题组汇报。(3)完成第二次问卷调查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