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课时安排】 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入课1.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司马迁)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李白)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范仲淹)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 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史上的那个人物呢?是咸阳荆轲墓联。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板书课题)2.“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吟咏荆轲的诗句。读此诗,我们仿佛看到“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告别场面,耳边仿佛回想着当年易水边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一下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吧。二、解题《战国策》 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战国策》 的内容,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 尔虞我诈的故事, 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 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 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