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企业理论的演进与最新发展1 张维迎 原载《经济研究》1994 年第 11 期 近几十年来,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挑战,所有这些挑战可分为三个分支:(1)企业的契约理论;(2)企业的企业家理论;(3)企业的管理者理论。下面我们将对此分别给予概述,但重点放在前两种理论上。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也将作者本人的企业理论作一概述。 一、企业的契约理论 企业的主流契约理论之先河由科斯(Coase,1937)开辟,之后又由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Demsets,1972)、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5,1980)、克莱因等(Klein et al.1978)、詹森和麦克林(Jensen,Meckling,1976,1979)、利兰和派尔(Ldand,Py le,1977)、罗斯(Rose,I 977)、张五常(Cheu ng,1983)、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Hant,1986) 、霍姆斯特姆和泰若勒(Holmstrom,Tirole,1989)、哈待和莫尔(Hart,Moore,1990)、阿根亚和博尔腾(Aghion,Bolton,1992)以及其他学者加以拓展。最新的模型是由杨小凯和黄有光(Yang,Ng,1994)提出的。这一派理论的共旨是,企业乃“一系列合约的联结”(nex u s of contracts)(文字的和口头的,明确的和隐含的)。然而,每个作者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交易费用理论和代理理论。前者的重点仅限于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即企业的边界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企业存在?) 后者则侧重于企业的内部结构与企业中代理问题之间的关系。在下文中.我们将交易费用理论分为二类:一类为间接定价(indirect pricing)理论,另一类为资产专用性理论。同样,代理理论也被分为代理成本理论和委托一代理理论两类。另外,我们还将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有关证券设计问题的文献加以讨论。应当指出,这里的概述并非一览无余,而是有选择的。 1 .1 交易费用经济学(1 ):间接定价理论 在“间接定价理论”的标题下.对科斯(1937)、张五常(1983)及杨小凯和黄有光(1994)的论点加以概述是合适的。这一理论的要旨是:企业的功能在于节省市场中的直接定价成本(或市场交易费用)。 科斯(1937)是第一个按照市场价格机制下交易费用的方法研究企业(以权力为特征)存在合理性的人.对他来说,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互相替代的手段;它们之间的不同表现在:在市场上,资源的配置由非人格化的价格来调节,而在企业内,相同的工作则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二者之间的选择依赖于市场定价的成本与企业内官僚组织的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企业之所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