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哺 教学相长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学习化社会成为其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着眼点。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互相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独裁者,而是和学生一样,是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和追求者。因而, 应该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程实施中,恰当地运用“反哺”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并且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和做法。 1、教学相长揭示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 ( 1)理解教学相长 在素质教育观下,教与学构建的是一种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的关系。《学记》提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即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已知识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教学的困难。知道不足,才能勉励自己不断求得进益;知道困难,才能督促自己认真学习钻研。而教学相长中一个“长 ”字又解释了教学双方互动交往的方向和积极结果,是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习质量的提高,是对教师和学生各自原有实践的超越,是教育意义之所在。孔子“教学相长”的为师之道,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孔子为师之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能者为师。“教学相长、能者为师”的教育思想植根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要从权威中走出来;教师应该向学生学习;教师应有“看家本领”,具有“吸引力”;教师应该知错就改、善于自我批评;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等等。可见教人与自学相互促进。“教 ”与 “学 ”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 ”与 “学 ”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和两个方面,可以说是对“教学相长”思想的高度概括。 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的涵义已经更为丰富了,不仅揭示了教师自己的“教 ”与自己的“学 ”相互促进,而且指称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互为条件,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 从教师方面来讲:“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强”就是学习,教促使学。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教与学是彼此相长、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教过几年课的老师常会有此体会:开始时认为自己差不多,教课没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