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一、基本概念 1 、同化与顺应(皮亚杰) 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的过程。 顺应:是指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 2 、最近发展区 维果兹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规则。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3 、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选、判) 学习风格:是指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在研究和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其主要特征是:持久性与一致性。 4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5 、多元智力论(选、判)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智能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狭窄,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忽略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方面,因此,他提出人至少具有 8 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6 、教学效能感 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在理论上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7 、教师期望效应(选、判) 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是罗森塔尔等人提出的。 8 、专家型教师 斯滕伯格提出的,指从教1 5 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有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9 、学习的联结说(选、判) 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尝试和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1 0 、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在动机过程中提出的) 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1 1 、正强化与负强化(斯金纳提出的)(选、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