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和借鉴日本的工业企业管理 一、日本企业管理的发展 战后日本企业管理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6 年~1950 年 ):企业管理体制、制度的整顿阶段。当时,日本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企业管理落后,设备陈旧,管理手段落后,原始记录也不准确。这个阶段,在企业管理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废除旧财阀对企业的家长式统治,引进美国的董事会制度,起用一批富有资本主义进取精神的经营专家办企业,为大量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创造了前提条件,开始积极推行企业管理的“合理化”和“民主化”。进行了整个体制和劳动组织的整顿,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单位产品成本中工资所占的比重。为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在科学技术联盟内设立了质量管理研究小组,制订了工业标准化法。给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开办“经营者讲座”(CCS),训练他们如何按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整顿企业。还整顿了统计制度,开始引进记账式会计机,为企业管理机械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二阶段(1950 年一1960 年 ):企业管理改革阶段。实行“民主化”、“合理化”、“科学化”改革,实现了管理机械化。这个阶段,日本经济的发展处于自主基盘形成期(即打好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在改革企业管理方面的主要措施有: 1.积极引进和消化欧美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科学管理方法,大批派人出国学习、考察。 2.分批训练各级管理骨干。除CCS 讲座外,引进了美国的 “管理者训练计划” (MTP)和“监督者训练讲座”(TWl),又对工长、班组长等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了训练。 3.引进美国的“工业民主制”,使之与日本的终身雇佣制相结合,形成了日本的“全员经营管理”制度。 4.引进了事业部制的组织管理形式,公司内部实行竞争的原则。 5.在质量管理方面,引进了SQC 管理方法,并先后建立了戴明奖、通产省大臣奖和质量管理文献奖等。 6.大力开展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研究。在各企业开展生产合理化运动,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革工作制度,减少层次,提高效率。推行IE 方法,使整个企业效率化。 7.出版各种经营管理书刊,介绍外国企业管理方法,自己编写有关管理书籍,使现代化科学管理方法得到更广泛推行。 8.主要工业部门以及银行保险和通信部门等都已普遍实现了会计统计机械化,个别企业开始用电子计算机。 第三阶段(1960 年~1970 年 ):企业管理现代化阶段。这个时期,日本处于经济高度成长期。池田内阁提出一个“ 10年内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际上大约7 年就实现了这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