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事故 故已进入第6 天,此次核泄漏危机在过去的5 天里逐步升级,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欧洲能源专员冈瑟·厄廷格将这次由地震、海啸引发的核灾难形容为发生的事情进行梳理时,我们发现日本当局在此次事故中应对失当、表现乏力,其中教训值得各国政府和核电行业吸取。 在分析这次核事故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简单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和核泄漏防护原理。日本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的所有10座核反应堆在1971-1988 年间建成运行,均属沸水型反应堆(Boiling Water Reactors,BWR)。其工作原理是核燃料棒在反应堆堆芯发生可控的链式反应,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传递给反应堆压力容器内的水,这些水被加热后产生蒸汽,直接推动蒸汽涡轮发电机产生电能。 这个回路里的水,在反应堆运转后是沸腾的,蒸汽通过涡轮发电机后需要进入一个冷凝器,冷凝器引入海水进行冷却,蒸汽冷却后重新变成液态水流回反应堆压力容器。 为什么停堆后冷却那么重要 在这次地震发生后,日本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的反应堆都已自动“停堆”,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严重的核泄漏?这是因为在核电术语里“停堆”,只是通过计算机控制向反应堆芯插入控制棒,停止链式反应,但是核燃料棒里的反射性元素自衰变仍然产生大量热量。这样就必须保持冷却水循环,以保证核燃料棒不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出现包裹金属熔解破损,导致严重核泄漏。 沸水型反应堆运行过程示意图,图中蓝色部分即为冷却水循环,最左边的部分即为进行链式反应的炉心。(点击可看大图) 众所周知,核燃料在发生链式反应时会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物质,如碘1 3 1 、铯 1 3 7 。为了避免这些放射性物质泄漏,核电站设置了多层防护。 第一层防护:核燃料棒外壳 福岛核电站有三层防护,第一层就是核燃料棒的外壳——锆合金,这层锆合金包裹可以避免核燃料棒里的放射性物质与冷却水接触,可以承受 1 2 0 0 度的高温。很多根核燃料棒、控制棒(用途是吸收中子,控制链式反应的程度)及相关机构就组成了反应堆堆芯装置。 第二层防护:反应堆压力容器 第二层防护是反应堆压力容器,反应堆堆芯就是放置在这个压力容器里。反应堆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的蒸汽压力,所以反应堆压力容器由高强度合金钢制成。其防护作用是,在核燃料棒的锆合金外壳出现破损的时候,保证放射性物质不会大规模泄漏。 第三层防护:混凝土安全壳 第三层防护是混凝土安全壳,福岛核电站的安全壳由约 1 米厚的预应力钢筋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