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期中国近代企业的管理(1 8 9 5 年以前) 1 . 近代新经济实体的出现 中国的近代工业始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自1 9 世纪6 0 年代起首先建立一批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7 0 年代筹 办海防后,洋务派决策人物认识到必需建立燃料、采掘工业和交通、通讯业以满足动力、原材料和运输的需要,并开辟财源以支持“洋务新政”。因此,由官方出面 筹集商款,以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形式经营采矿、冶炼、运输等工业交通事业成为一时的风尚。1 8 7 2 年朱其昂创办轮船招商局,1 8 7 8 年唐廷枢创办开平煤 矿,1 8 7 9 年盛宣怀创办湖北荆门煤矿,1 8 8 2 年盛宣怀、郑观应创办电报总局,这些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事件。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共兴办军用和民用企业 4 8 家,投入资金约 6 ,2 0 0 万两白银,工人总数近4 0 ,0 0 0 人。 洋务运动虽然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与军事装备,但是,其决策人物的思想始终限在“变器不变道”的范围。洋务派“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使他们在容纳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西方精神文明却畏首畏尾。这使得洋务企业出现近代工业技术在陈旧管理方式之下的不谐和局面, 最终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 . 近代洋务企业的管理特点 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大体有三种: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洋务运动早期1 9 世纪6 0 年代由官方投资兴办的军工企业采取第一种方式。中期的7 0 年代, 主要投资方向转移到采矿、交通、运输和机器纺织等部门。产业结构变动以及一批官僚地主、富商买办成为投资者,后两种经营方式为大批新办民用企业所采用。 洋务派创办的官办军工企业因资金直接来自清政府财政收入。产品大部分无偿拨归军用,企业不计成本和利润,管理是官僚衙门式的。官督商办工矿企业有商绅 出资,政府官僚负责管理,名义上企业的盈亏全部归投资者承担,实际上官方只坐享其成而不负亏损之责。官商合办的工矿企业,章程一般规定有官商各认股份,由 股东选出董事会成员共同管理企业。事实上清政府对合办企业仍派官僚督办掌权,或者以与官方有关的企业商董为督办、总办,所以实权仍然掌握在官方手中,管理 人员的官僚化以及制度、方法的极不完备,导致洋务企业在管理上的混乱与落后,其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1 )管理部门的衙门化与非专业化 官僚管理企业,多数难以摆脱既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