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气生物滤池 发展史: 生物膜工艺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14 年,活性污泥法发明之前,生物膜法就已经应用于废水处理。该工艺快发应用以来,一直受到各国研究者的重视。通过不断研究,该工艺由低负荷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第一代生物膜工艺)等足部发展到生物接触氧化法、淹没式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第二代生物膜工艺)等各种工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法国OTV 公司开发了第三代生物膜工艺——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简称 BAF)。 该工艺最初用于污水的三级处理,后发展成直接用于二级处理。目前,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广为流行,目前世界上有3500 多座污水处理厂使用该工艺。在我国该工艺渐渐用于污水处理,马鞍山钢铁设计院成为全国BAF 研究中心。 应用范围: 该工艺具有去除 SS、COD、BOD5、硝化、脱氮除磷等作用,其最大特点是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悬浮固体于一体,节约后续二沉池,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工艺简化。主要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加工废水、酿造和造纸等高浓度废水处理,同时也可用于中水处理。 分类: 根据水流流向不同,BAF 工艺可分为升流式(UBAF)和降流式(DBAF)。 上流式(UBAF):以OTV 公司的Biostry 工艺为代表,底部进水,气水同向。 下流式(DBAF):以OTV 公司的Biocarbone 工艺为代表,上部进水,气水反向。 根据处理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 以有机物去除为目标的DC-BAF:用于可生化性较好的工业废水和对氨氮没有特殊要求的生活污水,主要去除污水中碳化有机物和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即去除BOD、COD、SS。 以硝化去除为目标的N-BAF:适用于仅需要进行硝化反应的场合(排放标准只对氨氮有做要求而总氮则无规定)。该工艺供气较为充足,整个滤池处于好氧状态,微生物以自养性硝化菌为主。 以脱氮去除为目标的DN-BAF:适用于出水对总氮有要求的场合。该滤池不设曝气管道,滤池处于厌氧状态,在厌氧条件下,NO3-N 和NO2-N在哦硝化菌的作用下被还原成 N2。 以脱氮除磷去除为目标的NP-BAF:通过投加化学除磷药剂来完成滤池除磷。在滤料作用下诱发絮凝,沉淀物截留在滤床上,通过周期性的反冲洗,将磷排除系统外,达到除磷的目的。剩余污泥增加量为15%-50%。 工艺原理: 生物滤池净水原理是滤池内滤料上生长的生物膜中微生物氧化分解作用,滤料及生物膜的吸附截留作用和沿水流方向形成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