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信陵君窃符救赵原文及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2 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3 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4 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教学设想 1 本文的教学重点为教学目的的第 1、4 点。 2 教学难点是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的理解。 3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导读、提问、讨论等方法。 第 1 页 共 21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4 教具:绘制一幅信陵君礼待侯生,亲自给他驾车的场面图,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文章的主题。课文原插图有三处失真:车错、马错、座次错。据王力先生《古代汉语·车马》一节说,战国时供贵族出行的人坐的马车叫小车,运载货物的叫牛车。小车只有一根或直或曲的辕(当时称为“轅”),这根独辕上应有挂马具的“衡”。但书上插图中的车,却有两根辕木,辕木上也没有“衡”,却有轭,这是运货的牛车上才有的物件。其次,插图上马的数量错。战国时,驾人乘小车的马,或是二匹,或是三匹,或是四匹,分别称为骈、骖、驷。插图中的车前只有一匹马。信陵君为礼贤下士,专程亲自去接侯生,自然应该是用骈马、骖马甚至驷马。另外,插图所绘座次也错了,课文明确写着:“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从插图上看,实际是“虚后”。正确的座次排列,应该是信陵君和侯生同在车厢前部,侯生居左。(摘自《语言知识》1991第 2 页 共 21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年 11 期李瑞琴文)教学时数 3 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讲读第一、二部分。 导入新课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它不仅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不同的体例,其中“本纪”“世家”“列传”写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司马迁曾为战国时代哪四大公子作传?(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我们今日要学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司马迁在这篇列传中,亲切地用了一百四十七个“公子”,叙述信陵君“仁而下士”,第 3 页 共 21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终于得到游士、门客的帮助,抵抗了秦国的侵略,救赵存魏,振奋诸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