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与《西洲曲》一、关于“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产生年代始于东吴,迄于陈。留存近五百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前者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 、郢(今江陵附近) 、樊(今湖北襄樊) 、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地区,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孝文、宣武时南侵,收得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宋书· 乐志》 、《魏书· 乐志》 )。后世沿袭之,至宋代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 ,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的汉乐府民歌不同,它是集中于写男女之情(占90%以上),并且绝大多数以女子的口吻,表现女子对男子的爱慕相思。此外还有一部分作品专门描绘女子体态容貌的美丽。由于这些歌曲多是由歌女在宴会等各种场合演唱的,自然以女性的口吻比较合适。歌中既反映了南朝统治区域(主要是城市中)的民间风俗、社会状况,也反映了当代统治者的生活情趣。南朝民歌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其一,它所表现的爱情,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的,而极少有伦理因素的考虑。其二,从表现的情绪来说,南朝民歌中欢娱之辞所占比例很小,其基调是哀伤的。其三,南朝民歌的语言,出语天然,明朗而又巧妙。其四,南朝民歌的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南朝民歌中占主导的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 《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南朝乐府民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关隐语的大量运用。双关隐语的构成,主要是利用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这种双关隐语,常常又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用以取喻起兴。如《子夜歌》其七: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同音异字“丝”既是相思的“思”,又是情丝绵绵的“丝” 。同音同字“匹” ,既是布匹的“匹” ,又是双关男女匹配的“匹”。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婉转缠绵,并且增加了语言的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二、《西洲曲》1、关于作者最早著录《西洲曲》的是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江淹作。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