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在崔张的婚事肯定下来以后,老夫人又提出张生必须进京应试,中得状元方能成亲的条件。这一折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情景交融、细腻温润地表现了莺莺送别张生时那依恋缠绵的一往深情,以及悲惨凄怆的内心痛苦。依据该折情节发展线索,可以将其分作四层:第一层(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就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哩!(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为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湿做重重叠叠的泪。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这一层抒写崔莺莺在去长亭饯别时路上的内心感喟。古人擅长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长亭送别》一折,则有不少曲词在情景的铺设上常常借鉴传统笔法,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端正好]一曲就是突出代表。作者首先为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设置一个暮秋霜重的客观环境,利用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摹,造成一种凄清哀楚、悲苦迷离的气氛,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表现离人的心情意绪。“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开头四句每句写一景物,试看:湛蓝秋空,几朵白云孤零飘缀;萧瑟山野,满地黄花凋残败落;西风陡起,凛凛秋寒透人心扉;一行南飞的大雁,排着残破不齐的“人”字,在广漠的天幕上缓缓地飞过,传来声声凄婉的哀鸣。天上地下幽苦绵连,给人以无限惆怅无限哀思。因此,眼望着满山层叠的霜森红叶,不由人心底泛来痛楚的联想:“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我们说,秋叶经霜变红,本是自然现象,但由莺莺眼里看出,便不能不融进她的主观情感,仿佛是自己满腹心酸离情充溢出来,化作深秋寒霜,染红了这层层山峦。[端正好]就是这样采用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处处渗透抒情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