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泥塑收租院的顽强生命力

论泥塑收租院的顽强生命力_第1页
1/14
论泥塑收租院的顽强生命力_第2页
2/14
论泥塑收租院的顽强生命力_第3页
3/14
论泥塑《收租院》的顽强生命力接受历程与顽强生命力的呈现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没有哪一件雕塑作品的接受历程,像泥塑群像《收租院》那般具有传奇色彩:这件泥塑巨作,是1965 年随着当时全国深入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应运而生的。当它刚一诞生,就赢得了高度一致的广泛赞赏。当时在舆论声势的推助下,公众观赏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其社会影响迅速波及海内外。那时泥塑《收租院》的巨大冲击波,恰如王朝闻先生首次见到《收租院》时,就将其比作原子弹,预料它在面向农村,进行阶级教育上,会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威力那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强劲的《收租院》旋风。在继之而来的“文革 ”时期,泥塑《收租院》最初遭遇到极 “左”狂潮中不同方面的激进派的严厉批评,进而被迫多次修改。当修改后的《收租院》适应了极“左”狂潮的政治需要,它作为当时文艺革命的一面旗帜,便又幸运地受到了广泛的推崇。物极必反。到了“文革 ”后期,就有人开始私下对《收租院》提出怀疑和讥讽。不过,即使是“文革 ”结束以后的一两年时间里,人们对泥塑《收租院》的浓厚兴趣虽然有了明显减退,但其余波还在持续,只是由于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人们对《收租院》的热情彻底冷却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似乎完全被人遗弃与淡忘。有趣的是,当历史进入了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人们竟从各不相同的新视角,重新发现了泥塑《收租院》的诱人之处,进而在一定范围内兴起了《收租院》旅游观光热潮。更有意味的是,学术界也重新发现了《收租院》的艺术价值。于是,1996 年 4 月,泥塑《收租院》迎来了在重庆四川美术学院和大邑地主庄园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接着,旅美华人艺术家蔡国强,以《收租院》为母题创作出的流动装置艺术作品《威尼斯收租院》,竟然在 1999 年举办的第 48 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国际大奖。这一事件,不仅引起了一场版权纠纷,而且它还引发了 2000 年在中国大陆学术界中,重新评价《收租院》的激烈论争。一时间,泥塑《收租院》再度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收租院》现象的确引人深思。它的潮起潮落,与时代语境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这一点,笔者在2003 年 11 月下旬,通过对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大邑刘氏庄园的实地考察,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自 1965 年泥塑《收租院》诞生以来,大邑刘氏庄园至目前为止,共接待了大约 4~5 千万名参观者。从观赏潮起伏状况看,有着落差之巨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19...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泥塑收租院的顽强生命力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