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一、诗人名片杜甫 —— 长安到四川的四年流浪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的从八品的谏官。不久因上疏触怒肃宗,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 于是丢弃官职, 进入当时尚为安定的四川。从安史之乱爆发到入川的四年,国家动荡,百姓流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与艰难。他的诗歌创作,因有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巅峰, 《春望》及“三吏”、“三别”等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二、诗词故事杜甫醉酒上元二年,严武镇守成都,奏杜甫为节度使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安排他在自己的帐下做幕僚。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尽管他的职位在杜甫之上,可他对杜甫却很有礼貌。不过,杜甫有时却不修边幅,不拘小节。严武偶尔到他家时,他连头巾都不戴。有一次,杜甫喝醉了酒,坐到严武的椅子上,瞪着眼对严武说:“严挺之(严武父名 )乃有此儿!”严武是位节度使,性格火暴,看到杜甫这样的举动,表面装着满不在乎的样子,实际却怀恨在心,想杀掉杜甫。只是因为严武母亲百般阻拦,杜甫才没被杀掉。三、文题背景《咏怀古迹五首》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流寓西南途中的作品。这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处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的作品。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这第三首诗想到王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 去国之怨, 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两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群山 / 万壑 /赴/荆门△ ,生长 /明妃 /尚/有村△ 。一去 / 紫台 /连/朔漠,独留 /青冢 /向/ 黄昏△ 。画图 / 省识 /春风 /面,环珮 /空归 /月夜 / 魂△ 。千载 / 琵琶 /作/胡语,分明 /怨恨 /曲中 / 论△ 。(读平声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怨恨”是本诗的诗眼,也是本诗的感情基调,它既有昭君之怨,更有作者之怨。二、悟读,诗情画境乘一匹白龙神马,在塞外的漫天大雪中踟蹰不前。一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