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 性质、 程序 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有生动性。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 1、 起限制作用 a、分析词的表达作用(1)松鼠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句中“好像”一词有何表达效果答:“好像”一词表示猜测,并非肯定。松鼠白天不出来的原因可能不止是害怕强烈的日光,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特点。(2)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说说划线词语“可能”的表达作用。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b、分析词能否去掉(1)至于池沼 , 大多引用活水。句中”大多”一词能否删掉, 为什么不能删掉 , “大多”表示大部分是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如果去掉,就表示所有池沼都是引用活水的,与事实(作者原意)不符。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2)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 亿元。句中 “至少”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不可以,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如果去掉这个词,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 亿元”,太绝对了, 表达就不准确, 不严密了。(3)森林翼龙的翼展虽然仅为25 厘米,但科学家分析认为它已经成长发育为一只能够展翅飞翔的年轻个体。这一新翼龙化石因此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无齿的翼龙。划线词“迄今为止”能否去掉为什么答案: ”不能去掉。 更准确地表达隐居森林翼龙是目前发现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