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相交线》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1使用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十章第一节.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交、平行和异面,异面在高中阶段学习,而相交和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 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两条直线相交的相互位置与它们形成的角有直接关系,所以本节课实际上是研究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角的关系,即重点研究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最基本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了解了它们的性质, 这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对后面的垂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性质的学习,以及与几何图形有关的推理、计算等问题都有联系,所以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据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二、教学目标设置新课标提出,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发展空间观念中提出:能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相交线这节课恰好是构成复杂图形的一个基本图形,是一个起始点,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要让学生理解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对顶角的性质, 同时要抓住契机, 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方法的渗透,并利用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邻补角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概念,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对顶角;掌握对顶角的性质,会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来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2.通过“复习角的构成和‘互为补角’的定义,学习邻补角”和“对比邻补角学习对顶角”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几何学习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图形语言、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三种语言的相互转换;3.通过探究对顶角性质,向学生渗透“观察、猜想、操作验证、说理”是得到几何结论的普遍的方法这一道理.三、学情分析1.知识的储备:在小学,学生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在七年级上册, 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重点研究了线段和角,知道了互余、互补的角,等角的补角(余角)相等等知识,能将生活中的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 会画简单图形, 初步掌握结合图形思考问题, 只会极为简单的说理,而且利用余角和补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