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唐代琵琶图像中的创新式融合观唐代琵琶图像中的创新式融合观 【摘要】当我们回顾唐代音乐的进展史,便会发现吸收与融合是其最根本的特征,而在这一特征中,琵琶這一乐器又最具代表性。但在以往的讨论中,许多讨论者都忽略了在融合过程中的创新性因素,更没有人去探究琵琶图像中丰富的创新性内涵。接下来,笔者就从一部分琵琶图像入手,来探究唐代琵琶图像中所蕴含的创新式融合观。 【关键词】唐代;琵琶图像;创新;融合 一、琵琶的流传渊源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推手向前称为琵,引手向后称为琶(图1)。根据《旧唐书·音乐志》的记载,琵琶乐器包括:秦汉子、阮咸、琵琶(曲项)、五弦(秦汉琵琶)。汉代应昭的《风俗通义》可算为记载琵琶的较早史料,在此书的“琵琶条”中,他说:“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批把,因以为名。”此处的“批把”均为提手旁,正说明琵琶的命名与其演奏动态有着一定关联。 从当今讨论视角来看,唐代琵琶在广义上包括弦鼗、阮咸、曲项琵琶、五弦琵琶,而许多讨论者普遍认为,在唐代流行的琵琶概念主要是指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并以“琵琶”专指曲项。因此,笔者在本文所讨论的图像主要为曲项琵琶。 唐曲项琵琶即四弦琵琶,形制与直项五弦琵琶明显不同,有着九十度折角(也有其他角度折角),在唐代被称为“琵琶”。据考证,曲项琵琶来自于波斯(今伊朗)地区,它经过新疆南路的于阗进入中原,《隋书·音乐志》中云:“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据学者牛龙菲考察,这种流传入中原的曲项四弦琵琶,是在西域由波斯曲项琵琶和中原的四弦阮咸融合而成,随后“回授”于中原,因此中原人对曲项四弦琵琶颇觉新奇却又有似曾相识之感。例如唐·杜佑《通典》中说:“曲项,形制稍大,本出胡中,俗传是汉制”。敦煌莫高窟第 272 北凉窟中的曲项琵琶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即可作为此种说法之例证。此琵琶形制似阮咸,为圆形音箱,项身呈九十度弯曲,在头部有四个弦柱,可见这是一个早期传入中原的曲项四弦琵琶,还保留着西域曲项四弦的形制。在其后的唐代,曲项四弦琵琶不断进展改进,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新奇样式。 二、琵琶图像之创新 伴随着历史的飞速演进,琵琶在唐代获得新的进展,在此之前虽有小小的演变,却因战争霍乱而未能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到了唐代这一时期,随着各种社会因素的推动,琵琶这一乐器已然成为唐代器乐演奏中的领头羊,各种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