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辛弃疾词两首》【品读诗词】 阅读下面一首金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 分)牧牛图①田锡干戈扰扰②遍中州,挽粟车③行似水流。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干戈扰扰:战乱纷纷③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 ”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4 分)(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4 分)答案: (1)①运用比喻的修辞,(1 分)②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2 分)③表达了对现实战乱的厌恶之情。(1 分)(2)① 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好画面。(1 分)②与 “干戈扰扰 ”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1 分)③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2 分)【穿越时空】 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豪放 (风格 )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2.背景介绍:《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 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众 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 50 骑兵,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但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捉了杀死耿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