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辛弃疾(1140—1207), (朝代)词人。字 ,号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曾随耿京在山东起兵抗金,后在南宋先后任建康通判,江南、湖南、湖北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最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只能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著有《 》,奏疏《 》《九议》等。2.了解创作背景本词作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宰相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辛弃疾受命知镇江府,镇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任后,一方面,他积极派遣侦探了解金国虚实,进行军事进攻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南宋朝廷上下一片北伐声,激起了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然而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令他忧心忡忡。3.解题 补充怀古题材的结构:临旧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已怀。4.了解“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英雄无觅( ) 舞榭歌台( )封狼居胥( ) 佛狸祠( )2.解释词语草草: 北顾: 神鸦: 社鼓: (二)诵读感悟1.诵读全词,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韵脚字。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问题 1: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问题 2:整体感知,概括上下阕内容 三、合作探究活动 1:初识典故1.结合课下注释和课外积累明确词中一共有几个典故? 活动 2:赏析上阙1.这首词上阕写孙权、刘裕两个人,词人通过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予了什么情怀?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这样安排? 2.写刘裕的,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辛弃疾的感情?这句中的哪些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3.试体会词人在这部分表达的情感。 活动 3:赏析下阙1.分析“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三句的用意。 2.分析“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三句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