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学案(3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白杨礼赞》学案昌邑潍水学校 王薇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3、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理解白杨树“不平凡”的表现。教学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托物言志写法的表达效果。课前预习一、资料链接1、简介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茅盾”是 1928 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他著名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二、预习检测,给下列字词注音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 虬枝婆娑 秀颀 倔强 课内探究一、初读课文,我有我感受: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2、合作探究,白杨树的不平凡在哪里?(可从文章内容、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 分小组展示)二、再读课文、我有我发现:1、精读第 7、8 自然段,思考: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2、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在一起。3、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北方的农民呢?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阔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进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纳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4、楠木象征了什么?5、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课件出示图片,学生任选一幅作答) 格式:我由......想到......它象征了......拓展延伸三、阅读迁移,我有我推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柟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誓与子同仇。[注]柟枋:贵重、粗大的木材,诗中意与文中楠木相同。 榆枣:原指榆枣树,诗中意与“柟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