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理学 1.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答:法治是指依据法理的治理。法制是指法理制度的总称。它们的区别如下:A 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法治一词明确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法制虽然是社会主义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各环节的统一,核心是依法办事,但法制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 B 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程度范围。法治一词显示了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法治就是在全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必须依法办事。法制主要强调法律和制度及其实施,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范围从字面上是无从界定的 C 法律正当性的要求程度。法治蕴含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1)法治是与专制相对的,又是与民主相联系的,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2)法治防止社会生活中强调性社会规范过多、过滥的弊端,维护公民的自由(3)法治符合社会生活理性化的要求,使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交往活动具有了可预测性和确定性,也使人们的正当要求有了程序化、制度化的保证,增强了社会成员的安全感等。法制不能解决法的正当性要求。(1)法制所包含的法律和制度,其强调秩序价值,而不一定建立在正当性价值之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也解决不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所依之法的正当性要求(2)历史上,法律长期被少数人用作镇压人民,维护自己统治地位和腐朽政权的工具。 2.法的概念的争议? 答:法的概念争议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基本立场,即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和非实证主义的法的概念。A 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理论都认为在定义法的概念的时候,不必有道德因素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可以是分离的,也即“恶法亦法”。法实证主义者以下列两个要素定义法的概念,即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主要代表是分析主义法学,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的主要代表是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B 非实证主义。非实证主义理论都主张,在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因素应被包括在内,即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结的,也即“恶法非法”。非实证主义者以内容的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要素,但并不排斥社会实效性要素和权威性制定要素。 3.正式的法的渊源的效力? 答:A 不同位阶之间的冲突。(1)宪法至上原则(2)法律高于法规原则(3)法规高于规章原则(4)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原则等。B 同一位阶之间的冲突。(1)全国性法律优先原则(2)特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