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系列变质岩变化规律 汇总(网友提供) (★北大岩石学科目重要考点★) (2004、2007年考过) 区域变质岩中的变质泥质岩: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 重要区域变质相: 绿片岩相(LGS): (巴罗式 Ch、Bi 带) 也称之为低绿片岩相,低级变质级,d Ms + Ch + Q 泥质岩石 Ms + Bi + Ch + Q 泥质岩石 泥质岩石中也可以出现 Cld 及富锰铝榴石的 Gt。 绿帘角闪岩相(EA): (巴罗式 Alm 带) 特征:泥质岩中出现富 Alm 的 Gt。 Cld + Ch + Q=Alm + H2O Ms + Ch + Q=Alm+Bi+H2O Alm + Bi + Ms + Q 泥质岩石 泥质岩石的组合相当于 Alm 带,在这一变质条件下 Cld 和 Ch 都可能出现。 低角闪岩相(LA)巴罗式 St、Ky 带,巴肯式 And带) 泥质岩中以出现 St(中压)和 Crd(低压)和在 Ms 存在时富铁绿泥石及 Cld的消失为标志。 Ch+Ms = St + Bi+ Q + H2O Ch + Ms + Q = Crd + Bi+ Als + H2O (巴肯式 And带等变线反应) 中压泥质岩石: St + Alm + Bi + Ms + Q ± Pl Ky + Alm + Bi + Ms + Q ± Pl 低压泥质岩石: Crd + And + Bi + Ms + Q ± Pl ± Alm 高角闪岩相 (HA): (巴罗式Sil 带)(Sil-Or带) 泥质岩石标志:Ms+Q 不稳定,转变为Kf+Als。 Ms + Q=Kf + Sil/And + H2O 片麻岩发生深熔,出现混合岩化作用也是高角闪岩相开始的标志。 Sil + Gt + Bi + Kf + Q ± Pl 泥质岩石,中压 And + Crd + Bi + Kf + Q ± Pl 泥质岩石,低压 麻粒岩相(G): (Ga-Crd-Or带) 泥质岩石进入麻粒岩相的标志: Sil+Bi 不稳定,转变为Ga + Crd。 Bi + Sil + Q = Alm + Crd + Kf + H2O Sil + Ga + Crd + Kf + Q ± Pl 泥质岩石 ★单独列出:泥质系列变质岩 岩石类型★ 板岩 板岩具有板状构造,变质程度低,原岩重结晶作用不明显,仅在板理面上见到微弱的丝绢光泽,系由细小的绢云母和绿泥石等重结晶所至。 板状构造,岩石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常形成一组密集平行的破劈理,这些破劈理就构成板状构造的板理。具有板状构造的岩石重结晶作用不明显,板理面上常见较弱的丝绢光泽,系由细小的Se 和Ch 等重结晶所至,岩石主要为变余泥质结构。 岩石主体为残余的粘土质、粉砂质和凝灰质物质等,常出现变余层理构造。原岩为泥质、粉砂质沉积岩及部分中酸性凝灰岩、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