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绘制产程图(全文)近年来,产程的重新评价已然成为学界的硏究热点,对产程的认识从大数据的角度有近乎颠覆性的更新。以数据为基础,2014 年 ACOG 和SMFM 率先联合发表的共识文件“安全避免初次剖宫产”,明确了活跃期的起始点在宫口扩张 6cm;修改了活跃期停滞和第二产程停滞的定义,对潜伏期延长的剖官产指征、引产失败的定义等进行了明确。同年,国内也发表了“新产程标准及处理的专家共识”,同期刊发述评文章“关注和采纳正常产程和产程异常的新标准”。以上专家共识的更新主要基于 Zhang 等的一系列大数据硏究,而张氏产程曲线以进展缓慢,无明显拐点为特点与 Friedman 的“s”形产程曲线有显著的不同,是否还继续绘制以 Friedman 产程曲线为基础的旧产程图成为我国产程管理实践中亟待解答的问题。产程图的绘制目的从古至今,难产一直威胁着女性,特别是育龄期女性的健康乃至生命,影响着子代的生存及人类繁衍质量,但到目前为止难产的定义仍然较为模糊。比定义或诊断难产更为困难的就是预测难产的可能,进而实施干预以避免不良母儿结局的发生。1954 年 Friedman 首先应用图表的方法来硏究和预测产程不得不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72 年 Philpott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警戒线及处理线,其初衷是在卫生保健资源匮乏的非洲,针对基层产科工作者制定简单、明确用于快捷发现异常分娩风险的评估系统。基本原理是根据 Friedman 的产程硏究结果:活跃期宫颈扩张率不得低于 1cm/h,如果产妇在宫颈扩张 1cm 入院,则预计 9 小时后达到 10cm,两点连线形成警戒线,在警戒线右侧相距 4 小时处绘制一平行于警戒线的斜线为处理线。当产程数据触及或越过警戒线的意义在于提示产程可能异常,4 小时的时间转到有条件处理难产的医疗机构分娩;触及或越过处理线的意义在于提示采用干预措施,以减少因产程异常导致的不良结局。1994 年在进行一项多中心硏究产程图对改善母儿结局的作用后,产程图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为产程管理的工具。然而,2008 年 Lavender 等对应用产程图与否对围产结局的影响进行了系统评价,证据发现应用产程图对围产结局并没有改善,该系统评价最近更新为 2013 年,结论尚未改变。因此,WHO 建议改变目前常规使用的产程图或使用某类产程图都是不可取的,并在 2009 年不再推荐将产程图作为产程管理的常规工具应用。但 2014 年 WHO 在促进产程的相关建议中第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