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来,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金融严监管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常态。2017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放在了三大攻坚战首位。在监管部门重拳频出的当下,同业业务大幅萎缩,理财产品通道职能明显削弱,委外业务增速放缓。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传统信贷投放的地方政府平台、房地产等重要行业领域面临较大的去杠杆压力。在金融强监管的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唯有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观能动意识,理性开展金融创新,不断尝试探索新兴业务发展模式,才能够最大限度保障信贷资产质量,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强监管逐步成为金融业务发展的新常态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针对三套利四违反四不当十乱象等行业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专项整治,短期内出台多达二十余项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模式、经营管理现状、产品创新机制都进行了适当规范。密集出台的监管政策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应有之义,亦是有效遏制资金脱实向虚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希望引导商业银行业务开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近年来,商业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的势头明显,大量信贷资金投入到低风险的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烈。为了多渠道地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各类金融创新产品频出,复杂的交易结构下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攀升,债务负担加重。理财业务、同业业务、委外业务的重点排查过程中,风险链条逐步清晰,有效地遏制了市场乱象。从监管政策的成效来看,监管部门通过实施监管政策+专项治理的组合拳,确实有效地遏制了资金空转势头,过度金融创新的趋势得到扭转,银行业经营趋于规范稳健。二、外部监管环境趋紧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监管环境的趋紧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非信贷业务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商业银行经营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表现。1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投向引导日益明显。信贷业务长期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为核心的资产业务,然而受制于考核指标压力以及监管创新倒逼,加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务的不断蚕食,商业银行有很强的转向发展非信贷业务的主观意愿。根据《关于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所涉及的有关要求,商业银行要回归本源,全力服务实体经济,要盘活存量贷款,加快处置不良,同时也要优化增量贷款,实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对于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坚决退出相关贷款,同时严禁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违规发放首付贷。同时《指导意见》文明确鼓励信贷资金流向三农和小微企业、国家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消费金融、绿色金融等。这一系列的规定,将逐步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未来信贷资金在投放区域、产业、行业、期限和配比方面将更加趋于合理。2商业银行理财通道业务萎缩明显,通道职能呈现弱化趋势。自2004年我国首款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诞生起,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7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计56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总数935万款,产品存续余额达2954万亿元,较年初仅增加049万亿元,比2016年少增506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2194个百分点。2017年,银行业理财市场发行理财产品2577万款,实现资金募集17359万亿元。截至2017年底,金融同业类产品余额为32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余额的11。金融同业类产品余额较年初大幅减少340万亿元,降幅为5113;从资产配置来看,债券、银行存款、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等标准化资产日益成为理财资金配置的主要资产,截至2017年底,该类资产配置共占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6756,其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4219;新发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总体较低2017年,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量为14451万亿元,占全市场募集资金总量的8325,而风险等级为四级中高和五级高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量为028万亿元,仅占016。近五年银行理财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2016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增速开始有所下降。2017年,银行业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