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故乡优秀教学设计 故乡 教学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教学设想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老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有三点: ① 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② 小说是怎样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为什么以“我”为线索贯穿全文?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③ 作者采纳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各有什么作用? 2.老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实行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对于小说的主题,可在对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老师不可越俎代庖。4.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在对比中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 1919 年 12 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进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 二、导入 鲁迅先生是 1898 年离开故乡的,1919 年 12 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小说的内容。 三、内容分析 1.老师提问:全文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