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字彩衣下的陷溺心灵文字彩衣下的陷溺心灵 《囚绿记》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同时,陆蠡也以之冠名自己最后一本散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将其编选在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中。我信任,这是对这位诚悫忠直的、牺牲于抗日年代的年轻作家最好的纪念与致敬。 有意思的是,苏教版与沪教版也将此文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能同时入选三种教材,可谓名篇,然其篇章虽名,其旨却未必昭明。罔顾全篇而断章取义,不及细读却袭用陈说,讲“政治正确”,贴政治标签,将文学教育庸俗与狭窄化为政治教育,这种现象至今仍时时出没于深具教学权威性的教参之中,其流毒之深可见一斑。今不揣简陋,以人教版的《老师教学用书(必修二)》的解读为据,对《囚绿记》作批判性的解读,以期就正于方家。 一、教参:政治主题的预设与粗疏的阅读态度 众所周知,陆蠡的《囚绿记》大致写于卢沟桥事变的后一年。其文在篇末有一处叙述:“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文章以“囚绿”为题,其情节则以叙述“我”与“绿”的关系为主:寓居在北平的“我”因为孤寂,也为了排遣孤寂而选择了一间窗外长有常春藤的屋子。“我”为了装点过于抑郁的心情,将窗外的常春藤拉进屋来“囚禁”,让这“绿”“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案前蓬勃生长的常春藤让“我”发现了“生的高兴”,但常春藤却因为被囚禁而日渐憔悴。我自觉“自私”,却有了“魔念”而不放走它,直到卢沟桥事件发生。临行前,我开释了“这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在离开一年后还怀念它。人教版教参编者为它整理出了简要的情节线索:“我”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 在主题认知上,编者驾轻就熟地将它预判成是一桩政治历史事件的反映。其先入为主的思维痕迹很清楚地留存在“整体把握”一栏中。编者说:“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不能不生气、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① 这“不能不”与“应该是”的结果便是编者将那主观先验的、政治主题的预设很深地楔入到解读之中——这正是庸俗政治解读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其贫乏僵化的思维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一种先声夺人不容辩驳的专制霸气。政治高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