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2018 安徽“江南十校”3 月联考)《齐如山回忆录》记载:“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革,倘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断绝来往”。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B.同文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C.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D.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的窘境答案 C 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近代学堂。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社会上很多人看不起进入同文馆学习的学生们的家庭,这本质上反映了民众相对落后的思想意识,故选 C 项。材料无法体现同文馆招生中的艰难困境,也不能说明同文馆学生的素质如何,故排除 A、B 两项;同文馆并不等同于近代中国的教育,且 D 项属于现象,排除。2.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 1840—1899 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 7 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的器物与制度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 C 晚清时期,小说翻译多于创作,但 1840—1899 年翻译的外国小说只有 7 部,主要原因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使国人更关注西方的器物与制度,故 C 项正确。材料主旨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无关,A 项错误;1840—1899 年,西方科技、制度等传入中国,西方文化的传播并未遭到顽强抵制,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对西方文化关注重点的不同,而不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力问题,D 项错误。3.(2019 湖南永州一模)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反映了魏源( )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答案 A 据材料“立九官以治事……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可知魏源只是看到了英国、美国决策的形式,但对于英国、美国的体制并不理解,因此他对于西方民主存在感性的认识,故 A 项正确。4.(2016 课标Ⅲ)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