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突发环境应急管理制度1.目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潜在的环境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做出应急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轻可能产生的事故后果,根据国家及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潜在的环境事件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3.相关文件及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XX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XX 市滨海新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4.内容及相关要求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潜在的环境事件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第二条应急管理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加强对环境因素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因素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应急系统做到常备不懈,可为本公司和其它公司及社会提供服务,在应急时快速有效。 第三条应急管理机构 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公司应急机构由指挥管理中心、救援队伍、技术支持队伍和相关保障队伍组成。 公司相关部门依据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第 1 页 共 3 页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第四条运行机制 公司积极开展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工作,做到环境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根据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分为以下级:现场级、公司级、一般(Ⅳ级响应)、较大(III 级响应)。 当公司内发生环境污染或生态(影响)破坏的突发事件时,无论事发原因如何、事故影响程度大小,也无须等待事故等级认定结果,都要及时进行汇报。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源的现场人员和应急人员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的蔓延。 对重大环境事故的起因、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根据“四不放过”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和处理。 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Ⅳ级以上环境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并根据事故处置情况做好后续报告工作。也应当向员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