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九(上)语文授课时间星期年月日执笔及执教者: 熊 静课题28.《马说》课型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诵。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通顺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4、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5、归结文章的写法及中心思想。 6、正确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7、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重点目标 3、5、6、7 难点目标 5 过程与方法自主--- 合作 --- 探究 --- 展示预习指导预习热身一、知识积累1、概述《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 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 》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 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 字退之, 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 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 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 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 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 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 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活动形式请同学们认真阅读“预习指导”里的内容,知道关于这篇文章的更多链接,以备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气势。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