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浦东新区高考预测语文试卷(二模)(2011.4)注意:1.满分 150 分,完卷时间 150 分钟。2.所有答案均做在答题纸上,否则不予计分。一、80 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直面科学创新的文化障碍汪品先①华夏文化有着历史上的辉煌,但在深层次里存在着不利于科学创新的因素。阻碍科学创新的因素很多,有物质上的、文化上的;但根子还在文化,这是科学创新的土壤。每个民族都有一种说不大清楚却又无所不在的特征,往往习惯到不能自察,只有和别的民族比较才能发觉,但又深入血脉之中,好比文化细胞里的基因;虽经千年流散,性格鲜明依旧。创新文化就是属于这种层面的东西,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得向这样的深层次里反思。..②如果拿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西方文化源头的代表进行比较,孔子谈的主要是社会现象、人际关系;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到生物学都有兴趣,现代科学之产生于西欧,不无文化历史原因。自然科学的产生,源自对自然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不是为了实用。但这种兴趣在中国古文化里比较淡薄。中国人感兴趣的,一种是儒家之道,另一种是技术的应用。科学研究只为实用服务,“为科学而科学”是受批判的。这种重实用、轻精神的科学观容易导致浮躁、肤浅。科学 ____是生产力,____是文化,对科学有如痴如醉的热爱,____会有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创新。③东西方文化的另一个区别在于“权威崇拜”。基于农耕经济的华夏文化,特别主张尊师敬祖,学子的任务在于“替圣人立言”,只需引据“子曰”“诗云”,并不要求科学论证。这与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正好背道而驰。如果在学术上只会师承、“紧跟”,对国内外权威唯马首是瞻、看脸色行事,创新就无从谈起。④近百年来中国经历的社会动荡和文化反复,又对创新形成了新的障碍。170 年前的鸦片战争,逼出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讨论。与之伴随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我国百年来快速、频繁的文化反复,“尊孔”和“批孔”就是一例。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会像我们那样在如此短暂的历史时期里,对自己的主流意识全面否定和再否定,让是非、善恶的概念,如此频繁地经历 180 度的翻转。反复过多的后果,一方面是文化支柱的损坏和精神信念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泛滥。历史表明,文化多样性才是创新的最佳环境,相互交流而又相对独立,对外开放又保持特色,例如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或今天的西欧。当今世界在文化上的一边倒,并不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