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 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01为什么说红线,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我国各级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类型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源地等保护地数量达 10000 多处,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 18%。尽管进行了很大规模的保护,但生态空间仍不断遭受挤占,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同时,各类保护地存在空间界线不清,交叉重叠,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为解决空间开发蔓延,规划重叠打架问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其中,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重大支撑,体现了通过空间约束从源头治理的理念,是促进多规合一的必然选择。生态保护红线”上升为国家战略1、“十八大”以后,“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出现在党和国家文件中,写入《环境保护法》和《国家安全法》。2、2011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划定生态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也因此成为继“18 亿亩耕地红线”后又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3、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改革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最重要举措之一。4、2015 年,划定工作被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实施方案之中,也进入了各级政府实质性推进阶段。5、2017 年 2 月 7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到 2020 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保护红线”上升为国家战略。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继耕地红线、水资源管理红线之后,首次将“红线”概念引入生态保护。意见》发布意义非凡,它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作为国家深化改革的任务来执行,代表了国家对加强生态保护的意志及决心。意见》发布标志着红线划定工作正式启动。6、2017 年 5 月 27 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技术规范印发,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