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瘢痕挛缩畸形临床路径(2016 年版)一、四肢瘢痕挛缩畸形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 一 诊 断 为 四 肢 瘢 痕 挛 缩 畸 形 ( ICD-10 :L90.501-L90.503,L90.551-L90.556,L91.001,L91.051)行皮肤瘢痕切除术、皮肤瘢痕松解术、游离皮肤移植术,或 皮 瓣 切 取 和 制 备 + 皮 瓣 自 体 植 皮 术 ( 局 部 皮 瓣 )( ICD-9-CM-3 : 86.306 , 86.841-86.842 , 86.601 、86.621-86.622、86.691-86.692、86.701,86.71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整形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整形外科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病史凡是造成上肢皮肤、皮下组织和其他组织创伤,以及组织坏死性炎症、疾病等创面瘢痕愈合以及瘢痕挛缩畸形。常见病因为各种原因烧伤,包括火焰烧伤、高温液体烫伤、高温器具接触性烫伤或烧伤、酸碱等腐蚀性溶液灼伤、放射性损伤以及电击伤等。2.临床表现(1)表浅瘢痕瘢痕呈片状或条索状,表面粗糙,有1时有色素改变。局部平坦、柔软,有时与周边正常皮肤界限不清。一般无功能障碍。(2)增生性瘢痕又称增殖性瘢痕、肥大性瘢痕。瘢痕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受伤 6 个月-1 年的时间为早期和增殖期,瘙痒和疼痛为主要症状,甚至可因搔抓致表皮破溃;瘢痕毛细血管极度充血,瘢痕呈现红色或紫色,表面为一层菲薄的表皮覆盖,瘢痕可厚达 1-2cm,病变局限于伤口范围内,与皮下无明显粘连。一般在 6 个月-2年的时间内开始消退,充血减轻,表面颜色变淡,瘢痕逐渐变软、平坦。瘙痒症状消失。发生于非功能部位的增生性瘢痕一般不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而关节部位或关节周围的增生性瘢痕,妨碍关节活动、以及瘢痕收缩,从而引起关节功能障碍。(3)萎缩性瘢痕组织学表现为组织无增生,瘢痕血管含量少,表皮极薄,易破溃;形态学表现平坦,不高于或略高于皮肤表面,瘢痕质地硬,呈白色或淡红色“贴骨瘢痕”。(4)挛缩瘢痕常见于肢体Ⅲ度烧伤没有进行早期修复的后遗症。轻者皮肤、皮下组织挛缩,重者可造成肌肉、肌腱、血管、神经的短缩,甚至骨关节畸形。(5)蹼状瘢痕挛缩瘢痕的一种表现,主要发生在关节的屈侧面。(6)瘢痕疙瘩瘢痕组织的异常增生,范围超出损伤2的范围。(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整形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