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下午茶:由唐开始,一发不可收拾本文为'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广大读者分享至朋友圈。中国人习惯以点心配茶,尤其在工作日下午三四点,身体快要被掏空之际,吃一块中式糕点,喝一杯热茶,既能快速补充能量,又能收获满满的幸福感。可在古代,点心与茶并不成双出现。点心一词源自唐代,由魏晋南北朝小食演化而来,那会儿古人奉行一日两餐制,加餐为小食,多为麦面、米粉制品。起初都是些足以果腹的简单饼食,而后基于对色香味和造型的着意创新,人们以油、糖、面随手变出各类精致糕点,满足口腹之欲及视觉享受。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各类花式点心就是很好的实物证明。尽管在沙漠里掩埋千余年,馅料和具体制作方式已不可考,这些以面粉为原料的宝相花纹点心(月饼)、梅花式点心、菊花式点心做工精美,花卉形状栩栩如生,体现了当时人们高超的面点制作技艺和审美情趣。鉴真东渡日本后,带去豆腐、芝麻烧饼、蔗糖及各种素菜的制作。长安和扬州的许多点心相继传入,日本人称其为唐果子,平安朝盛行的八种唐果子中梅子、桃子、桂心、黏脐、饆饠、团喜、子、餲餬,被记录下具体做法的有 3 种:饆饠为糯米粉做成,外皮透明酥软,内里包有馅料;餲餬即前文提及过的蝎饼,以蜜、水或是用枣汁、牛羊乳和面,做成油炸饼;子为用面粉做成的油炸小团子,香甜松脆。由于唐初引进的印度蔗糖加工技术处于起步阶段,对普通百姓甜味增加未能发挥显著作用。当时糖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为采集而来的野蜂蜜,基于收蜜不易及昂贵的蜜价,以蜜入馅者若非达官显贵、富人,就是隐逸山林者;二为一般平民较易获得的饴糖(主要成分为麦芽糖,甜味不及蔗糖),做出的点心中,糖的分量不重。再加上中唐以前,人们惯以采茶树生叶烹煮成羹汤饮用,就跟喝蔬菜汤或茶粥差不多,没有一边喝(茶)汤一边吃点心(茶食)的习惯。到茶圣陆羽提倡煎饮法,禁止在茶中添加乱七八糟的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等佐料,佐茶点心作为清饮所必需的茶食才逐渐发展。《文会图》(局部),宋,赵佶,绢本设色,纵 184.4 厘米,横 123.9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唐以后,饮茶风行南北,图中环桌而坐的文士,正进行着茶会,偌大的黑色方形漆案,设置在树下,案上成组餐具与水果、茶食摆满桌面又甜又黏的茶食茶食一词首见《大金国志婚姻》,婿纳币酒三行,进大软脂小软脂,如中国寒具,次进蜜糕,人各一盘,曰茶食。当时包括金中都(今北京)在内的金国境内,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