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贺敬之与歌剧《白毛女》

贺敬之与歌剧《白毛女》_第1页
1/15
贺敬之与歌剧《白毛女》_第2页
2/15
贺敬之与歌剧《白毛女》_第3页
3/15
贺敬之与歌剧《白毛女》《白毛女》的创作一波三折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戏剧音乐系组织创作《白毛女》,起源是当时担任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的周扬,收到《晋察冀日报》记者林漫托人带给他、请他审阅的“白毛女”故事草稿。他读了草稿后,认为这个故事既富于传奇性,又具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很适合写成歌剧,于是他把这一材料推荐给戏剧音乐系张庚。张庚读后又交给贺敬之、丁毅阅读,他们都认为这个故事是极好的歌剧题材。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领导研究为“七大”献礼的创作节目时,周扬极力主张根据这一材料创作歌剧,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戏剧音乐系,在成立创作组时,他还亲自进行动员。《白毛女》创作组开始时的组成人员是:张庚、王彬负责整个创作组的领导工作,王大化负责戏剧的导演(王彬也兼导演),马可、张鲁负责作曲,剧本由邵子南、贺敬之负责写作(邵子南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回鲁艺后,分配在文学系。他是由文学系借来参加这项创作工作的)。由于邵子南曾在晋察冀边区工作过,并收集过民间传说的“白毛女”故事素材,所以决定由他担任剧本创作的执笔。创作组开始工作后,很快写出了前几场的剧本,并进行配曲,然后投入排练。配曲大多直接采用秦腔、眉户戏的曲调,表演更多采用了戏曲的身段和程式。在 1944 年 12 月中旬,进行了前几场戏的连贯试排。试排是在鲁艺的礼堂(原为教会的礼拜堂)进行的,请周扬来审查,戏剧音乐系的师生也来观看。试排后,戏剧音乐系的师生反响很大,一致认为,这不是在创造民族的新歌剧,而是被旧的民间戏曲形式束缚住了。此剧本不适合舞台演出,故事情节的安排及人物关系都有许多可以商讨的地方,需要重新结构,另起炉灶。周扬认同这些意见,他说:“我们必须创造能够反映新的时代、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的新艺术,而不是单纯模仿或搬用旧的东西。”创作组根据周扬的指示精神和大家提出的意见,认真进行了讨论,主张重新结构,另起炉灶。1945 年 1 月初,戏剧音乐系的领导对创作组进行了调整充实,原创作组成员除邵子南自行退出外,并无变动。张庚、王彬仍然负责创作组的领导,王彬直接抓剧本创作。剧作方面除原有的贺敬之外,又增加了丁毅。导演方面增加了舒强,张水华也有一段时间参加导演工作。作曲方面增加了瞿维、李焕之,向隅则担任歌剧的指挥。因为王彬分工抓剧本创作,他召集贺敬之、丁毅共同研究剧本的总体结构、情节安排、人物设置以及进行创作的具体方法。因为贺敬之参加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贺敬之与歌剧《白毛女》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