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萬物一體」的整體觀念北宋程顥和明代王陽明等理學家,在儒家「愛人」的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整體觀念。所謂「天地萬物為一體」,是說通過人生而具有的仁愛之性,由「愛人」擴展到「愛物」,從而把人與天地萬物構成一個息息相關的有機整體。王陽明發揮孟子的生態倫理思想,認為仁者「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這是說,不管是有知覺的動物、有生命的植物,還是如瓦石之類的無生命的物體,當它們受到破壞或損害時,每一個人都會從內心產生「不忍人之心」、「憐恤之心」和「顧惜之心」,並把它們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分而加以愛護。宋明儒者提出的「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點,不僅承認動物、植物乃至整個自然界都有內在的價值和生存的權利,而且也自覺地把天賦的仁愛之性,由傳統的人際道德向生態倫理拓寬,從而使之成為現代生態倫理學的主要內容和理論基石,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万物一体论一、世俗难解万物一体为儒佛道三家共识,但一向颇难为人理解,自古以来,常被斥为谬论,《古今谭概-迂腐部》载:“一儒者谈万物一体。忽有腐儒进言:设遇猛虎,此时何以一体?又一腐儒解之曰:有道之人,尚且降龙伏虎,即遇猛虎,必能骑在虎背,决不为虎所食。”周海门笑语之曰:骑在虎背,还是两体,定是食下虎肚,方是一体。闻者大笑。”其实,万物一体是说宇宙万物本源和根基相同,人与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自然物与自然物的息息相通。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本指同胞兄弟同父同母所生。扩而言之,人类生命都可以说是“同根”的,再进一步,在本体层,人与自然、人与物、物与物也都同根。但在现象界,人是人,虎是虎,万物是万物,相通又有区别,身与虎、人与物亲疏有别,并非一讲“一体”,各种差别就消失或抹煞,人与虎与万物就完全等同起来了。儒家仁爱,无局限但有差等,亲亲仁民爱物,但不宜重物轻人,为了爱物而让人受害。以人饲虎的行为,为吾儒所不取。二、文化共识生命小宇宙,宇宙大生命。儒佛道三家都是融天地万物为一体、贯宇宙人生为一源的,这是中华文化的共同点。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和我们同来自同一个“道”,人与万物同为一体,万物平等,融合为一。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