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6 课。关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从“天圆地方”假说,到麦哲伦航海旅行,再到人类登上太空看到地球,当地球的形状第一次呈现在人们面前,才最终确认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事实。本课学生将重历人类认知地球形状的过程。很久以前,人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有一些现象,如在海边,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到远方驶来的船,总是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这些现象并不支持古人“天圆地方”的猜测。于是人们猜测地球可能是球形的,而后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为“地圆学”提供了直接证据,人们开始接受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聚焦环节,教师要将学生代入古代的观测条件,让学生从古人的角度去思考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情境营造很重要,也是本课探究的前提。“天圆地方”的观点,是人们根据生活现象观察总结的一个经验性的猜想。但是有一些特殊的生活现象,例如海边的船用望远镜总是先看到帆顶;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的影子总是圆形的,人们开始认为地球可能是球形的。探索环节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推测,如果地球是方的,就不能出现“先看到帆顶,再看到船身”的现象;如果地球是方形的,那么在月球上的影子也应该是方形的,这与我们的生活现象不符合,所以地球可能是球体。如果地球是球体,那么围绕地球走一周,是可以回到起点的。麦哲伦的航海旅行让更多的人接受了地球是球体的观点。【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地球仪等对地球形状已比较了解,知道地球是球体,所以教师在教学前要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2.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科学探究目标1.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信息证据,推理、解释和描述地球是球体的观点。2. 初步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 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索的兴趣。2. 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2.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地探索。【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知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