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脱贫的背后多年来,山东省沂源县南鲁山镇北流水村一直是省市县扶贫工作的重点村,贫困人口最多时有 132 户 332 人,占全村人口的 47%。近年来,北流水村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村两委+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脱贫攻坚新模式,趟出了一条快速脱贫、持续增收的新路子。到 2015 年年底,全村实现了整体脱贫。脱贫探路北流水村素有种植桔梗的传统,但由于组织化程度低,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脆弱,不是没有好收成,就是有了好收成却卖不上好价钱,致使村民们空守着大片土地没饭吃,一直摘不掉贫穷的帽子。2000 年以来,以陈丙福为党支部书记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后,深入分析村情,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村两委主导下成立沂源县新康桔梗专业合作社,村民联合起来谋发展。合作社组织和指导村民生产,广泛对接市场,并在市场发生重大波动时,按保护价回购社员种植的桔梗,使合作社社员有了稳定收入。在此基础上,村两委于 2014 年发起成立了金飞扬专业合作社和沂香杂交平欧大榛子合作社,流转土地 2000 余亩,高标准建设了“沂源红”矮砧苹果基地和大榛子基地,形成了“村两委+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新模式,村民收入实现稳定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实现产业升级、群众持续和长久脱贫、整村奔小康的多重效益。合作社建成后,村两委通过深入细致地动员工作,把全村近 80%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建成高标准的产业基地。土地流转户采取自愿原则加入合作社,由村民变为社员,这样就把市场风险由村民个人转移到了合作社,而村民则可旱涝保收,完全无后顾之忧。一般来讲,合作社社员每年可获得三项比较稳定的收入。一是流转土地的租金收入。按照协议,社员以耕地每年每亩 1000 元、山地每年每亩 500 元作价,租给合作社。按照人均 1.3 亩耕地、4 亩山地计算,仅此一项,社员人均就可每年收取租金 3000 元左右。二是在合作社工作的工资收入。合作社优先招用本村贫困人口到基地工作并按照市场价给予其劳动报酬。据调查了解,在合作社工作,青壮年劳力每年有 2 万元左右的工资性收入,老年人也可在合作社找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调研中发现,北流水村有位 75 岁的老太太坚持到合作社做帮工梳理桔梗,每月收入500 多元,一年下来有 6000 元的收入。目前,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有 150 多人,其中近一半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三是基地收益分红收入。合作社不仅按期付给社员流转土地租金,还把社员土地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