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是婴幼儿焦虑症的一种类型,多发病于学龄前期。以下是宝宝分离焦虑症的表现及应对方法,欢迎阅读。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是指当儿童与父母或抚养人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多见于 6 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1.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或拒绝去幼儿园(上学),或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绝不外出,宁愿呆在家里。2.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或拒绝上床就寝,反复做噩梦,内容与离别有关,以致夜间多次惊醒。3.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4.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无相应躯体疾病。病因:1.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的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2.亲子过分依恋孩子平时一直与母亲呆在一起,不与外界接触,而母亲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孩子养成胆小、害羞、依赖性强、不适应外界环境的个性特点。一旦与母亲分离,就容易出现分离性焦虑。3.生活事件影响常见的生活事件有:与父母突然分离,在幼儿园受到挫折,不幸事故,重病或死亡等。由于分离性焦虑与幼儿不愿去幼儿园很相像,容易与不愿去幼儿园相混淆,而被长期忽视,其结果不仅影响儿童早期智力开发,且可发展成慢性焦虑,影响情绪发育及学习。幼儿初入幼儿园时,大多有哭闹、不肯吃、不肯睡等现象,但几天后即见好转,因为其哭闹的原因是害怕陌生,不适应新环境和陌生人,几天后熟悉了,哭闹也就好转。他们虽然在幼儿园哭得很凶,但回家后就很开心,也不会做噩梦,分离性焦虑的原因是担心与父母永远分离,担心天灾人祸使父母与自己永不再见,症状持续 4 周后仍不好转。一旦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要立即停止上幼儿园,请儿童心理医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幼儿园,加重焦虑发作,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预防:1.从小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们接触。不要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让孩子多些玩伴,培养他与其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孩子在集体的环境中受欢迎,感到愉快,为将来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避免发生焦虑打下基础。2.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理的习惯,如吃饭、穿衣、洗手、洗脸、大小便等,如果什么事情家长都包办,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将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因而会产生紧张、恐惧和焦虑。3.在去幼儿园之前,经常给孩子讲幼儿园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