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和电脑复习要点一、内容与结构??这是一篇有关人脑与电脑知识的科技说明文。全文以翔实、准确的材料和不露声色却饱蘸自豪感的语言系统介绍了计算机的特点、演变及未来发展情况,同时也通过比较电脑与人脑之间的差距,描绘出了电脑与人脑之间的“竞争”历程。阅读课文,我们不仅会惊叹于电脑迅猛的发展速度,更能体会到世界上最完美的“计算机”——人脑的卓着品质:在电脑面前,“人类永远是机器的主人”。从而使我们在了解科技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人类智慧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第一部分,侧重于人脑与电脑之比较。电脑与人脑的差别:人脑电脑重量耗能记忆与思考很强,善于思考巨型机都远不及人脑大约只有 1500 克不到 2.5 瓦巨型机比人脑重上万 巨型机多上万倍倍??第二部分,侧重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出现时间1946 年1956 年约 1958 年1975 年1978 年后将来主要元件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物集成电路特点体积大,耗能高,运算较快体积较小,性能较好,效率和寿命高体积更小,性能更好运算极快,体积很小,耗能小,性能极高在微型化方面可与生物脑相媲美逼真地模仿人脑(研制中)二、?说明方法的回顾在以前学过的科普说明文中,我们学习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呢?(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 9 至 18 岁的青年与 35 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