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体制改革调研报告根据中央、省、市有关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为积极稳妥、快速推进xx市各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不断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按时间表、路线图的要求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推动试验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市委办安排,近期对全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xx市文体广电系统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主要涉及综合行政主体改革、专业艺术团体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革、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内容。在实施改革前,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行政主体存在机构臃肿,办公成本高,办事效率低,不能很好地发挥综合行政效能;二是毕节艺术团长期存在人员老化、设备陈旧,没有自身的演出阵地,45岁以上不能上台演出的人员占了70%以上,舞蹈、编导、经营管理人才缺乏,要出新剧(节)目困难,更谈不上出精品和走市场,可以说其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三是文化市场执法存在多头执法,执法人员和经费少,执法装备简陋等;四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内部机制不活,职工干事业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造成的。因此,为推动毕节试验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已刻不容缓,改革势在必行。二、实施各项改革取得的成效一是综合行政主体的合并,提高了行政效能。20XX年10月17日市文化体育局和市广播电影电视局两局正式合并,成立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影电视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标志着综合行政主体改革率先在全省完成。成效是领导班子力量得到加强,从原来的7位班子成员增加到10位;科室职责进一步明确,人员得到合理调整;办公成本有所减少,办事效率不断提高。第1页共4页二是专业院团的改革,活跃了演出市场。毕节艺术团转企改制在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保障职工切身利益和单位发展的优惠政策扶持下,如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突破现行规定,实行提前退休政策;转变投入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改制院团发展;明确公司的副县(处)级政治待遇;解决演出阵地等,顺利完成了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成立毕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工作,并于20XX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成效体现在。第一,公司组建后,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整合全市演艺资源,与全市11家子公司签订协议,于20XX年10月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组建了毕节乌蒙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要领导按正县(处)级配备。第二,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和XX省第七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4月在毕节举行,正在投排《磅礴乌蒙》、《乌蒙古风》两台大型文艺节目。近一年,公司还新创节目10余个,有的已走向演出市场,有的在省内外各类比赛中获奖。第三,新公司不拘一格引进人才,认真推荐公司专业人才参加各类培训及职称、地管专家、拔尖人才等评审,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调动。现已引进人才20余人,拥有2名地管专家、1名拔尖人才、10余名高级专业职称人员,为公司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第四,改制后的新公司实现了两个效益的双赢。不到一年时间,公司已累计完成公益演出场次60余场,承接、联系以全市各类文化节为主的商业演出20余场,实现演出收入近500万元,纯利润70余万元。三是综合执法机构的改革,推进了执法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通过改革,全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市级更名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县(区)级更名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整个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成效是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结构全部升格,市级从正科级升格为副县级、县(区)级从正股级升格为副科级;执法队伍得到大幅加强,执法人员新增编制115名;执法经费得到保障,全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从20XX年起由原来的43万元增加到148万元;执法装备得到改善,全第2页共4页部配备了交通工具及相关设备;执法范围包含文化、体育、广电、新闻出版、文物等方面,避免了多头执法,减少了行政执法成本,提高了执法效率。整个改革初步实现了“执法主体、执法权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