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西咸经济发展问题调研报告一、功能定位*工业在西咸经济一体化框架下,抓住建立*大都市圈与关中城市群的机遇,依据区位、资源以及工业发展现状,采取与*“错位竞争,配套发展”的差异化战略,按照改造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型产业的思路,着重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及轻纺业,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与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电子元件制造业,培育壮大商贸流、旅游、医药保健养生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产业,积极发展建材工业,建立具有*特色的工业产业结构。*工业在西咸经济一体化中应将功能定位为:特色产业明显,优势互补发展,工业自成体系的现代化工业格局。*工业在西咸经济一体化中既要充分遵循优势互补,配角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工业实现*工业的壮大飞越,同时又要在工业规划和发展中高度重视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不断加大工业产业升级换代,提升核心竞争力,壮大工业总量,实现工业现代化。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使*成为陕西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业基地,突出*工业特色,同时,要积极发展为*百强企业配套服务和*千万人口配套服务的配角经济,在现有纺织工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以农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为主加快食品工业发展,加快医药科技特别是中草药科研开发大力发展医药工业,实现*工业自成体系的配角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医药保健、食品加工、纺织和能化工业,加快实现由一般加工业向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新型制造业转变,积极发展一大批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制造业,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大装备工业的配套基地、商贸旅游的延伸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二、*工业优势比较1、工业发展态势良好。工业是全市的主导产业,是建设经济强市的战略重点。近年来,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轮驱动,构建强市”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结构调整,工业为先”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扩张经济总量,着力提高运行质量,不断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第1页共7页进展。截至2006年底,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2户,总资产421.1亿元,总负债253.6亿元,平均负债率为60.2%。现有从业人员16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隶属关系划分,中省属40户,市属59户。县(区)属253户;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8户、中型49户、小型259户;按所有制类型划分,国有81户、集体23户、股份186户、外商及港澳台商23户,其他企业31户。(一)规模工业不断发展壮大2000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38户,企业总资产319.3亿元,总负债217.7亿元,平均负债率为60.95;实现工业产值202.9亿元,完成利润总额9.5亿元,上缴各种税金9.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3.6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仅有23.5%。进入2006年,工业经济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规模企业户数达到352户。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452.2亿元,居全省第五位,增长26.6%。居全省第七位。上缴各种税金16.6亿元,工业对财政收入贡献份额达到65%,占全市gdp的38.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6.4百分点,涌现出了68户亿元企业。工业发展为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和财税收入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2000年,只有能源化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能称得上为支柱产业,其他行业份额很少。而目前已经形成能源化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纺织工业、医药制造业、建材工业七大支柱产业。支柱产业占规模工业的份额高达98%。其中能源化工业成长最快。已由2000年占规模工业份额27%上升到45%;建材工业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已占到规模工业4%的份额。在区域布局上,形成了以北部煤炭电力、中部建材食品和南部电子纺织医药为主的“三大产业带”。(三)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明显近五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彬长煤田、煤电、煤化工、煤建材和水电路基础设施综合开发,加快大佛寺、亭南煤矿建设;着力抓好第2页共7页冀东水泥、声威水泥二期扩建及现有水泥企业的扩产改造,加快石灰石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大批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项目成效开始显现。原煤产量由2000年的169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200万吨;水泥产量由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