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小城镇是城市和乡村联结的桥梁,是农村一定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发展中小城市的基础。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促进小城镇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近期,我们就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xx市小城镇发展现状评析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小城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功能逐步配套完善,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积极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小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乡镇国土面积、人口、民族、经济总量、服务半径等,于2001年和2006年两次对全市乡镇行政区规划进行了调整,全市小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有县城建制镇3个,非县城建制镇24个,市域城镇密度3.39个千平方公里,建制镇率为54%,其中大通县有建制镇9个,xx县11个,xx县2个,xx区2个,xx区1个,xx区2个。全市城镇化水平为58.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低于兰州、银川、乌鲁木齐。大通、湟中、湟源三县城镇化水平分别为20.5%、8.6%和21%,低于全国41.2%的平均水平。建制镇规划建设中紧紧围绕服务中心XX县区,辐射区域经济发展,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进一步合理。2、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小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各县区全面实施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率达96%,其中三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全面完成并上报市政府审批。各地还根据建设需要有重点地完成了部分区域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加强,三县县城和第1页共8页部分建制镇建立了城管机构,成立了管理队伍,依法有效地进行城镇管理,促进了小城镇健康发展。3、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载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小城镇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投资多元化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通过政策引导、规划调控等措施,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配套,城镇居民生活条件和投资环境大大改善,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用于小城镇建设的投资近6亿元。4、试点镇建设取得成效,示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近年来,我市采取典型引路、试点带动的工作方法,选择了一些经济基础较好,有一定优势的镇进行扶持,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大通县桥头镇作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xx县多巴镇作为XX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带动了设施农业、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5、扩市提位战略的实施,促进了中心XX县区周边小城镇加快发展。为进一步增强中心XX县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xx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近郊的多巴、甘河滩、鲁沙尔、总寨等建制镇纳人大西宁核心城镇体系,通过西塔、宁大、宁湟、大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周边城镇的交通条件,促进了这些城镇与中心XX县区的紧密联系。甘河工业园、生物产业园、东川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甘河镇、廿里铺镇、乐家湾镇等的城镇化进程。二、xx市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及制约因素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仍处于落后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小城镇规划方面。一是小城镇定位不够明确。一个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据调查,一些地第2页共8页区由于缺乏对县(区)情、镇情的深人调研,没有根据当地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经济发展、人口规模及城镇体系等因素来选择发展方向,造成小城镇建设缺乏固有特色和文化内涵,也缺乏进一步加快发展的产业支撑。二是规划起点不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