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调研报告根据闽常人[20XX]10号通知精神和xx市人大常委会的安排,6月18日到21日,省人大代表、xx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昌泰召集xx市部份省人大代表对xx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在xx市、xx市、xx县开展调研,听取xx市水利局和相关县市政府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汇报,与当地县市人大、政府及部门领导、部分省人大代表进行座谈,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实地察看了一些小流域综合治理现场。通过调研,我们深切感到,小流域是水源涵养和集水的基本单元,是闽北广大人民群众繁衍生息的栖息地。xx市着眼于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提升区域生态质量,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是根据自然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加强闽江上游水质、水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举措,符合闽北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要求,希望得到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xx市小流域概况xx市位于闽江的上游,是我省面积最大的设区市和母亲河——闽江的重要发祥地。境内水系发达,河流众多,全市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6条,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下的溪河更是密布全境,是我省河流密度最大的设区市。其中,建溪、富屯溪是闽江上游最大的两条二级支流,流域面积和水量之和均占整个闽江流域的一半左右,在闽江流域的地位和影响举足轻重。小流域是闽北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0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流域控制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85%,提供了80%左右的耕地,居住着50%的城乡居民,创造33%左右的经济总量。流域内山地面积占56.2%,丘陵面积占35.4%,盆谷面积仅占8.4%,受季风气候显著和高山阻隔的影响,境内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雨量年、季差别很大。每年3-6月,来自南方的热带海洋暖湿气团与来自北方的冷气团常在上空交绥,形成静止峰,造成大量降雨,雨水快速汇入盆谷河道,常常引起河水暴涨暴落,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而无雨季节,由于山第1页共7页地多、雨水流失快,易发生旱情。闽北520年气象资料显示,正常年占40.7%,平均2.5年一遇;偏涝年占29.2%,平均3.4年一遇;偏旱年占14.8%,平均6.8年一遇;重涝年占10.7%,平均9.3年一遇;重旱年占4.6%,平均21.7年一遇。近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天气加剧,致使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而且呈现强度上升、范围扩大之势。1998年“6·22”特大洪灾,给南平全境带来特大灾害,造成124人死亡,49人失踪,562人受伤,18.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74.9亿元。2003年发生50多年来最严重的夏秋连旱,全市田间作物受旱162.92万亩,占耕地面积52%,山地作物受旱219.78万亩,小型水库干涸58座,造成20.33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3.37亿元。2005、2006年又连续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多条小流域山洪暴发,农田水利受损严重,灾情呈现出典型的“小流域大于大流域,农村大于城市,地灾大于水灾”的特点,引起广大群众的高度关注。全局性和局部性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外,也暴露了闽北小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的一面。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小流域防洪减灾能力,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是闽北人民从多灾、重灾的惨痛经历中形成的广泛共识,成为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一项十分重要且紧迫的任务。二、近年主要治理措施及成效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建溪、富屯溪流域兴建了大批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工程,流域得到初步治理,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供水和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农村生产生活保障体系,为闽北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xx市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措施,实施百公里河道清水工程,累计完成河道清淤整治76.26公里;实施百万亩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04万亩;完成15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面积384.19平方公里;开展xx区王台小流域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治理河道13公里;建成集防洪、灌溉、发电功能于一身的中小型第2页共7页水库30座,总蓄水量7586万立方米;修复小型水利灌溉工程约2000处;建xx县级预警系统,设立雨量站154个,水位站48个,覆盖全市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