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的 中国 文化乃是一种混血文化:现实主义与 现代 主义、农业文明与 工业 文明、本土的传统文化与异域的现代文化、对外开放与意识形态、激进的自由主义与顽固的保守主义„„交织在一起,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化 发展 的奇异景观。虽然,隐藏在这一景观背后的 社会 大背景因素众多,但是伴随着 政治 、 经济 改革开放而来的文化开放却不能不是这众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妨说,文化开放给我们带来的首先就是新的精神参照系或新的价值衡尺,它使得本土的更显其本土,传统的更显其传统,因此,不同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就变得势所难免。面对那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一种“无为在歧路”的困惑与焦灼就显得更加触目,更加无法闪避。 回溯一下80年代的文化境遇,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的关系图式:传统与反传统、权威与反权威,借用弗洛伊德的 理论 ,可将它表述为“父与子”。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儿童时期(例如男孩)就具有杀父娶母的心理倾向,他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这种倾向导致了家庭内部父与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弗洛伊德进而将这一理论移植到社会、 历史 和文化领域,指出原始部落最初是由一个原始父亲进行统治,他创造了集体赖以生存的秩序。这位原始父亲与众多儿子们的关系一如家庭内部父子间的关系,父亲盛气凌人的统治煽起了儿子们的强烈仇恨,儿子们最终联合谋杀了父亲;但是,儿子们同时也看到了巩固集体生活的必要性,他们并未废弃父亲所创造的某些合理秩序,而是将它们承继下来,并加以完善和发展,慢慢地就形成了日后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与 法律 ——即父法。于是,“父亲”这一称呼所代表的再也不只是在家庭内部的角色与身份,而是表明了一种社会权力,一种法与秩序,一种力量与权威。家庭内部父与子的紧张关系无形中就隐喻了文化或社会发展中上一代权威与下一代子民之间的紧张关系,父亲、父法这一概念当然地就成了权威、秩序、传统、历史的符号能指。在这一章,我们将隐喻地运用“父/子”关系图式对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有关的文化文本进行强力性的阅读,我们所关注的是这一时期不同社会或文化集团之间的权力等级关系以及围绕着这一关系所进行的文化书写。 一 如上所说,我们是以“父/子”关系来隐喻80年代文化集团之间的权力关系,这意味着,我们的阅读嵌入了弗洛伊德主义的话语场景。因此,在进入我们的阅读实践之前,有必要从理论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