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点击中国航天测控网 刘冰 本报特约记者 刘程 【编者按】人类至今已先后将5000 多颗卫星、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等航天器送入太空。然而,太空并未因此变得杂乱无序,一个神奇的力量引导着这些航天器始终按照自己的轨道飞行 ,偶尔偏离轨道,也能很快“迷途知返”;一旦发生了故障,就能得到及时抢救和精心照料;即使意外失控陨落,人们也能及早预知,防患于未然。这个神奇的力量,来自于庞大的地面测控网。中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航天政策,其地面测控网更具特色。在“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地面之际,为使广大读者了解中国的地面测控网,我们特组织刊发此稿。 沧海之滨送“神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立项,使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初,一群风尘仆仆的建设者来到我国东海之滨青岛。几年之后,显示着现代高科技光芒的青岛测控站拔地而起,一架架高耸入云的航天测控天线昂首矗立于营院之中,为东海之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虽然是我国航天测控网上最年轻的测控站,但是青岛测控站广大科技人员感到无比自豪,因为他们组建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加举世瞩目的我国“神舟”一号宇宙飞船首飞试验。 1999 年 11 月 20 日 6 时 30 分,“神舟”一号飞船直上云天。5 分钟后,飞船进入青岛测控站的观测弧段。几部新式国产雷达迎着海风,迅速捕捉到飞船的行踪。青岛站果断发令,一连串无线电指令注入船体计算机。随即,飞船与运载火箭分离,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作为“神舟”一号飞入我国国境时第一个观测到飞船行踪的测控站,青岛测控站严阵以待,紧紧守住这个关口。经过一昼夜的坚守,完成了飞船数据接收、指令发送、数据注入等一系列测控任务。次日午夜时分,飞船完成预定飞行试验任务返回地面,青岛站再次准确捕获目标,经过一系列实时数据注入,为飞船成功回收做好了最后的准备。整个测控过程,青岛站测控系统运行良好,技术人员沉着冷静,操作娴熟,令“网上”同行赞叹不已。这次任务,使他们获得了中国载人航天首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的殊荣。 坚守“天网”西大门 在祖国西北边陲,矗立着独守我国陆基航天测控网西大门的喀什测控站。它伴随着蜿蜒的丝绸古道,背依巍巍昆仑,在西部的狂沙盐碱之中挺立了 30 多个年头,为中国航天测控屡建奇功。喀什测控站的建立,不但延伸了我国航天测控网观测人造卫星的测控圈次和弧段,提高了测控网的覆盖率,而且当我国发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