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宜居城市建设调研报告一、宜居城市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发展的经济指标,更重要的是看城市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在不同层次上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因此,“宜居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和出行便利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则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目前,建设宜居城市已成为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已被我国众多城市列为发展目标。建设宜居城市,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年5月,建设部科技司通过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写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为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管理提供了一个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通过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标体系和四项综合评价否定条件,对城市作出综合评价,并按百分制计算“宜居指数”。《标准》将城市分为宜居城市、较宜居城市、宜居预警城市三类。宜居指数在80分以上且没有否定条件的城市,即可确认为“宜居城市”。该标准对我市建设宜居城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二、我市宜居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更加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新*”的总体目标,把“打造滨水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城市特色,挖掘城市潜力,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宜居城市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一)“一创六建”活动成效显著。近几年,我市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第1页共7页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为内容的“一创六建”活动,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实施“畅通工程”、“绿化工程”、“光亮工程”、“蓝天工程”,打造五城(即水上运动之城、书法之城、兵学之城、地热温泉之城、商旅之城),坚持“以河为轴,两岸开发”,推动“大水城”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为宜居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市被省政府授予“XX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城市。(二)生态环境良好。市区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的蒙山距市区仅数十公里,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市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与正在建设中的沂河东调水利枢纽工程,将使城市水系概率(水面比建成区面积)达到29%(一个城市的水系概率超过10%即为一类区),并形成15平方公里的滨河绿化带,加上十几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100公里的滨河大道,使*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近几年,大力推进绿色沂蒙建设,节能降耗和资源管理取得新进展,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沂、沭河水质在淮河流域率先达标,成为全省出境河流水质最好的城市,*滨河湿地跻身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加大了滨河景区建设和祊河、涑河、青龙河、陷泥河等综合整治力度,营造了“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墙洁、楼美”的生态环境。(三)文化底蕴丰厚。我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东汉时期珠算发明家刘洪,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等都出生在这里。我市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为建国后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有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华东烈士陵园、王羲之故居、诸葛亮故居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0多个。我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响沂蒙文化品牌。先后成功举办了书圣文化节、蒙山长寿旅游节、诸第2页共7页葛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