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优质课磨课感想市优质课比赛已过去一个多月,但“乐清”、“市优质课”、“桥”这几个关键词犹如一朵朵金色的浪花,在我的教学长河里奔腾、闪耀。从一开始接到任务的无比兴奋,到磨课中的百般痛苦,再到后来的如释重负,一路走来,滋味万千。对于磨课,我觉得其实是“磨人”,痛苦之处在于,虽有众多想法,却如散落的珍珠,难以串成精美的项链。当将打磨的目标定为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时,离比赛时间已不足一个月,这又让我徒增了几分紧迫感。《桥》是一篇小小说,如何从“教课文”变成“教阅读”,是对这一课最初的思考。理好思路,准备第一次试教。没想到课堂容量太大,模糊了教学主线。教学理想总是很丰满,而课堂现实却很骨感。郑碧平和姜丽青两位教研员建议删繁就简,紧扣文本语言独特的表达形式——短句,把“短句”做足做亮。重新整理过思路后,我以“认识短句”——“深化短句”——“运用短句”为教学板块,积极准备第二次试教,满怀期待能有所突破,结果却事与愿违。磨课带来的痛苦和艰辛与日俱增,我的压力也益发大了。在这种情况下,郑老师虽然有着担忧,但还是一直鼓励我。我知道这次赛课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承载了两位教研员的深深期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位老师又为我指出了文本段落表达特色——独句成段。这样,以文本“短句”、“独句成段”独特的表达形式撬动对小说“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的赏析,真正实现“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教研员老师对教材的独到解读和敏锐捕捉,着实让人佩服。课堂的框架已基本成型,我长长吁了口气。然而,细节的打造才刚刚开始。每次试教后,姜老师把我不规范的课堂语言整理出来,让我跟着她试讲,一遍又一遍;郑老师第1页共2页对我说的每一句过渡语都逐字斟酌过,即便是语气的轻重缓急,都一一做了讲解。在这一遍又一遍的打磨中,不断地剔除课堂上随意性的语言和提问,剔除简单的复述性的问题与对话。每次磨完课,都已经中午了,而两位老师常常还没吃早餐……这一个个细节,让我觉得磨课其实是一种享受,享受老师的关怀,享受浓浓的人情味,享受内心深处对老师的感激。为了不辜负两位老师的期望,我必须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于是每天早上一睁开眼睛,就开始“自言自语”,夜深人静之时,一遍一遍地回放自己说课的录音。比赛那天,明亮的灯光投射到身上,面对几百双熟悉或不熟悉的眼睛,心里还是没底。看到坐第二排的两位老师了,她们的点头微笑,让我自信的花苞悄然盛开,一种绽放的坚定在萌芽。流畅的交流,倾情的融入,有节奏的推进,我眼里只有学生,只有课堂……偶尔把目光投向台下,寻找熟悉的微笑,寻找善意的点头,那是一份鼓励与信任,一份宽容和欣赏。下课的铃声摇响,我也迎来了全场赞许的目光。将近一个月的市优质课打磨之旅,犹如登山,每上一个台阶,领略的风光不同,收获也不一样;又似赛跑,从蓄势待发到冲过终点,考验的是坚持,感激的是与你一起奔跑、一路相随的人。(XX县区中心小学杨州)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