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 肝素首先从肝脏发现而得名,天然操作于肥大细胞,现在主要从牛肺或猪小肠黏膜提取。 肝素是一种由葡萄糖胺,L-艾杜糖醛苷、N-乙酰葡萄糖胺和 D-葡萄糖醛酸交替组成的黏多糖硫酸脂。 制剂分子量在1200~40000,抗血栓与抗凝血活性与分子量大小有关。 肝素具有强酸性,并高度带负电荷 肝素 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肺·心·肝·肌肉等组织中含量丰富,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含量甚微。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肝素的抗凝作用都很强,故临床把它作为抗凝剂广泛使用。 二、药理作用 1、抗凝血。 (肝素的抗凝机制:1 增强抗凝血酶 3 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2 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3 增强蛋白 c 的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和纤溶物质。) 2、抑制血小板,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并可调控血管新生。 3、具有调血脂的作用。 4、可作用于补体系统的多个环节,以抑制系统过度激活。与此相关,肝素还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三、临床应用 1、肝素是需要迅速达到抗凝作用的首选药物,可用于外科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妊娠者的抗凝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用肝素预防病人发生静脉栓栓塞病,并可预防大块的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动脉栓塞等。 2、肝素的另一重要临床应用是在心脏、手术和肾脏透析时维持血液体外循环畅通。 3、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在临床上肝素广泛应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治疗及体外抗凝。临床应用及研究显示:肝素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用途。现简述如下。 1 治疗作用 1.1 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为观察阿司匹林加肝素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发生心肌梗死(MI)和死亡的危险性 [1] ,病人被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加肝素组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组。研究报告了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相比较,随机治疗过程中 MI 或死亡的总的相对危险性(RR)为 0.67[95%可信限(CI),0.44~1.02]。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比较,次要终点的总的 RR 为:反复缺血性疼痛 0.68(95%CI,0.40~1.17),随机治疗后 2~12 周的 MI 或死亡 0.82(95%CI,0.56~1.20);血管再通术1.03(95%CI,0.74~...